第七百七十一章 海上-《唐奇谭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而江畋正位于其中一艘,载量最大的远洋剪尾巨船上。作为动则在海面上航行数月、大半年的远洋巨型海舶;甲板下四层和甲板上三层,外加横断水密隔仓的布局,足以运载巨量人货。

    也因此形成了一个麻雀虽五脏俱全的综合功能齐备,宛如海上型城邑的船上空间。光是日常操作和运营的水夫、船工,还有其他常驻的火厨、医师、匠人、杂役和护卫等,就高达上千人上下。

    同时还可以搭载同样数量的乘客,或是数倍于茨畜马、藩奴;因此船上的居住设施也分为三六九等,其中既有提供远洋移民的船底免费舱,也有宛如富家院落院落,自带花圃和果木的顶舱区。

    相对于军用战船的楼船、艨艟、斗舰、走轲和游艇、海鹘的分类;民用的大船则是以千料为分野,千料以下的命名千奇百怪,各具地方特色的沙船、福船、广船等等,但千料以上相对统一。

    以拥有最基本跨洋能力的,千料、千五料标准的飞鱼船、剪尾船为起步,按照吃水的负载分为旗鱼级、鲛级、鲨级、鲸鲨级、鲸级、巨鲸级不等。但越大船只,对港口水深和泊位的要求就越高。

    因此,通常唯有各大市舶司所在的港口,才能提供短暂的泊岸和后续维修、营造的条件。而江畋正是得益于此,在福州市舶使所在的外海甘棠港内,正好遇上了这么一支,顺道北上的巡洄大船团。

    所谓的巡洄大船团,乃是寰宇海内的航线上,一个相当特殊又不可或缺的存在。最早可以上溯到梁公执政的末期;因为海外大征拓运动的方兴未艾,但民间的海上运力已经被压榨和运用到了极限。

    因为,与南线的南海——竺——昆仑洋——赤海,沿途遍布番邦城邑补给方便的传统航路不同;从东南沿海出发的船只,远跨大洋抵达新洲大陆的海途中,仅有些零星分布的莽荒岛屿可供接力。

    因此,早期的航行条件相当的艰险恶劣;前往新洲大陆的船只,浪损和失踪的比例甚大。全靠早期唐饶探索者,在大洋深处的岛屿上,前赴后继建立起来的据点和港坞,才得以慢慢坚持了下来。

    故而,作为梁公晚年留下的德政和遗泽之一,就是大建远洋巨舰数以百计;并由官方出面组建教习所,突击训练大量的船工、水夫和导航、测绘等辅助人员;组成一支定期巡游在东海外域的船团。

    也最终在付出了无数代价之后,摸索出了一条相对稳定的航线。也就是从最南赌交州大港出发,一路北上经过沿海各大港市,补充物资、人手和移民之后;抵达北赌流鬼国金山港。

    然后,再沿着大片冻土、冰海边缘的海潮,航行月余抵达新洲大陆最北赌突出半岛;籍此以海岸线为参照一路南下,抵达新洲西部沿岸的唐人诸侯领地,及殷人归化各族的聚居地。

    在此修整和补充数月、半年不等之后,才会继续进发前往南方的海中列岛;一路穿行和中转过新洲南部沿海,唐人建立的城邑和诸多土族番邦之后;才会重新驶入大洋折转向东校
    第(2/3)页